麻雀牌这种说法是最主流的麻将起源的说法棋牌资讯。
麻将牌又称麻雀牌、麻雀儿牌,本是江苏太仓“护粮牌”。
有关资料记载,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,常年囤积稻谷,以供“南粮北调”。
粮多自然雀患频生,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。
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,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,凭此发放酬金,这就是太仓的“护粮牌”。
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,既可观赏,又可游戏,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。
这种护粮牌,其玩法、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。
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“万、束、筒”。
“筒”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,“筒”即是枪筒,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。
“索”即“束”,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,所以“一索”的图案以鸟代表,几索就是几束鸟,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。
“万”即是赏钱的单位,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。
此外“东南西北”为风向,故称“风”,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。
“中、白、发”:“中”即射中之意,故为红色;“白”即白板,放空炮;“发”即发放赏金,领赏发财。
民国竹骨麻将牌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。
如“碰”即“彭”的枪声。
又如成牌叫“和”(音胡),“和”“鹘”谐音,“鹘”是一种捕雀的鹰。
除此还有“吃”、“杠”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。
那么为何又叫“麻将”呢?在太仓方言中,“麻雀儿”和“麻将”读音较近。
太仓话的儿话音念做(/ng/),打“麻雀儿”自然也就叫成打“麻将”了。
太仓方言雀(/tsiak/)儿(/ng/),合在一起就变成将(/tsiang/)。
明朝名为万饼条(或“万秉章”)的人在“叶子格戏”的基础上创造麻将,以自己名字“万、饼、条”作为三种基础花色。
有人说,麻将牌马吊牌、纸牌发展、演变而来的。
而马吊牌、纸牌等娱乐游戏,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——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甚至是“血缘”关系。
现在流行的棋、牌等博弈戏娱,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、派生、演变而来的。
古博戏始于何时,准确年代很难说清。
据《史记》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,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。
我国最早的博戏叫“六博”,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,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,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。
据《颜氏家训·杂艺》所载,可知博戏又分大博、小博。
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。
小博的玩法在《古博经》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。
其方法是:两人相对坐,棋盘为12道,两头当中为水。
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。
又用鱼两枚,置于水中。
比赛双方轮流掷琼(即骰子),根据掷采的大小,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。
棋子到达终点,将棋子竖起来,成为骁棋(或称枭棋)。
成为骁的棋,便可入水“牵鱼”获筹。
获六筹为胜。
未成骁的棋,就称为散棋。
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,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,散棋却不可。
据清代大学者戴名世《忧庵集》等古籍记载,有“国粹”之称的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名叫万饼条(或“万秉章”)的人发明的。
万秉迢被施耐庵《水浒传》书中的梁山108位好汉所折服,于是想做一副娱乐工具来纪念他们。
经过几天精心设计,终于研制出了麻将牌。
他把麻将牌设计为108张,暗喻《水浒》中的梁山108位好汉。
牌中的九索指“九纹龙”史进,二索指“双鞭”呼延灼等等。
接下来,万秉迢考虑到梁山一百单八将分别来自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个方位,又增添了“东”、“西”、“南”、“北”、“中”各4张,共计20张牌。
同时,考虑到梁山英雄好汉中既有出身贫民又有出身富户的,对此,就称“贫”为“白”(板),“富”为“发”(财)。
于是,“白”、“发”又各增牌4张、共计8张。
最后,便构成了整副牌136张。
由于水泊梁山在宋江的领导下一心想被招安,想与朝廷求和,并不想打赢朝廷。
所以打麻将胜者历来说“和”,而不说“胜”或“赢”。
最初打麻将只是极为普通的民间娱乐活动,是艰苦劳作后的一种放松,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在封建高压统治下对水泊梁山“大碗喝酒、大块吃肉”自由生活的向往。
同时麻将在全国的流行,也表明了梁山斗争精神在民间的生生不息。
只是后来麻将进入统治者阶层的生活后,才逐步演变成赌博活动与行贿工具,祸及家庭与社会。
作为消遣。
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,将士们厌倦了,经常有将士想家,甚至有试图谋反的,郑和杀了他们,为了稳定军心,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。
郑和以纸牌,牙牌,牌九等为基础,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,以舰队编制,分别刻了1-9“条”,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,分别刻了1-9“桶”(筒)。
然后又根据风向,刻了“东西南北”四个风向。
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-9“万”。
然后以“大中华耀兵异域”的口号。
刻了红色的“中”,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,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,就不刻任何东西,这个就是“白板”。
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、副帅、大将军、郑和的夫人(太监也可以娶妻)四个人一起玩,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,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,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,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,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“麻大将军牌”,即是后人的“麻将牌”。